本文摘要:曾小云(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训练营讲师)如果要问:黄山最著名的广告语是哪条?
曾小云(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训练营讲师)如果要问:黄山最著名的广告语是哪条?那么,非这两句莫属: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。这是哪位名家的诗句呢?答曰:这不是诗。那又是谁说的呢?徐霞客。在许多写黄山的文章里,我们看到作者引用这两句话,都说是徐霞客说的。
好比散文《黄山小记》,其末端写道:“旅行家徐霞客说过:‘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’,我阅历不深,只略能领会他豪爽的总评。”此文首发于1957年12月《安徽画报》,1959年5月修改后作安徽《黄山》画册代序,收入人民文学出书社1959年出书的文集《前线的颂歌》,后被选入大学、中学语文课本。作者菡子为著名女作家,曾任安徽省委宣传部宣传到处长、安徽省政协委员。
但查找徐霞客的所有文章,都没有这两句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黄山一有人说徐霞客讲过一句话:“登黄山,天下无山,观止矣!”这似乎有那么一点“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”的意思。然而,我们查阅徐霞客的《游黄山日记》,同样没有找到“登黄山,天下无山”的原话,更没有“五岳归来不看山”的影子。于是,又有人说这是当地为了宣传需要瞎编的。
真是瞎编的吗?清康熙十八年(1679)撰成的《黄山志定本》“徐弘祖”条目,纪录了徐霞客(1587—1641)的旅游、著述情况。其中有这么一段话:“世人问(徐霞客)游历四海山川,那边最奇,答曰: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,登黄山尔后天下无山,观止矣!”有人将“徐弘祖”条目内容与钱谦益的《徐霞客传》比力,发现前者大多源于后者,但文字收支甚大。
如果后者纪录正确的话,前者十处有八处错误。顺便说一下,有的文章转引这段话时,把问者“世人”说成是钱谦益,不知其所本。
据此,我们似乎找到了“登黄山,天下无山”的原始出处。又是瞎说。有人认为这是编撰者闵麟嗣自说自话,徐霞客本人的著作中没有这么说过。这个理由肯定是站不住脚的。
好比关于“推敲”的典故,我们没有在韩愈和贾岛本人的著作中看到过,也没有在其他唐人的著作中记载,最初纪录于后蜀学者何光远的《借鉴录》,一直流传至今,也不见有人怀疑其真伪。闵麟嗣何许人也?闵麟嗣(1628—1704),字宾连,号橄庵,徽州岩寺镇(今安徽歙县)人,明末清初著名学者、旅行家。闵氏喜欢游历吟咏,走遍中国,每到一地,均有纪游诗。
其编撰《黄山志定本》八卷,集历代黄山志书之大成,以体例精当、搜罗宏富完备著称。屈大均有《莲花峰篇赠闵宾连》,对其人品和诗文十分推崇。再说钱谦益。
钱谦益(1582—1664),字受之,号牧斋,晚号蒙叟,东涧老人,学者称虞山先生,清初诗坛牛耳之一。钱氏曾作《徐霞客传》,记述徐霞客游历黄山情况;有感于徐氏对黄山的赞美,又亲游黄山,写下《黄山游记》九篇。鉴于闵氏生活时代与徐、钱相去不远,且编撰认真细致,其记载徐霞客的话应该是可信的。这么说来,所谓“登黄山,天下无山”云云,可以确定是徐霞客所说无疑了。
不外,有人又找到了比《黄山志定本》更早的一部书。康熙六年(1667),高僧弘眉用时三年,编纂《黄山志》十卷。该书序言有云:“环徽皆山也,有黄山而徽无山,有徽之黄山而天下无山,何也?观止矣!”有人据此推测,《黄山志定本》的编者看到《黄山志》序言这段记述,为了神化徐霞客、抬高黄山,故而伪托徐霞客说出“登黄山,天下无山”的话。对此,笔者认为存在这种伪托的可能性。
不外,我们不妨看看闵麟嗣的同时代人,是否相信《黄山志定本》所载徐霞客“登黄山,天下无山”的话。清人条记《寄园寄所寄》,作者赵吉士(1628—1706),字天羽,又字渐岸,号恒夫,原籍安徽休宁,后入籍钱塘(今杭州)。该书系赵氏从前人条记小说、稗史方志中搜罗素材,辑录古代奇闻异事,并附以本人平生见闻。其第三卷“倚杖寄”主要搜罗山川胜景之游记、诗词。
该卷附录了作者本人一大组纪念黄山的七律,划分为《怀黄诗》《再怀黄叠韵》《三怀黄》《四怀黄叠韵》,每小组各四首,均押同韵。赵吉士的这组七律,最让我惊喜的是《三怀黄》之第二首。诗云:绣岭红泉隔世尘,何须远慕颖阳真。
天都石室高千仞,帝子仙踪止一人。海内无山观已止,空中布海志方伸。
双溪齿齿传曹阮,咫尺烟波独茧纶。“海内”一句下有注云:“徐霞客游历遍天下,对人云:‘登黄山,天下无山,观止矣!’”“空中”一句下亦有注云:“予游黄山,见佛光而未见铺海,柳宗元(此误,应为韩愈——引者注)有‘吾闻九疑好,夙志今欲伸’之句,予又何时得伸此志也。”故可确定这是作者自注无疑。
由此可证,赵吉士是相信徐霞客说过“登黄山,天下无山”的。那他是从那边得知呢?比力闵、赵两人,系同年而生,前后两年而卒,由此可推赵氏极有可能从闵氏的《黄山志定本》书中得知。既然闵麟嗣的同时代人都相信徐霞客说过“登黄山,天下无山”,我们今人临时从之亦无不行。黄山二至此,我们基本搞清楚了“登黄山,天下无山”的出处。
接下来,我们要问:这两句话又是如何演化为“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”的呢?将黄山和五岳相比的情况,在徐霞客同一或稍后时代的诗文中屡有泛起。如明万历年间书法家黄克谦《天海》诗有云:“五岳由来擅胜景,不如此地有黄山。”清初文学家施闰章(1619—1683)在《黄山游记》中也认为黄山“一峰足名一岳”。
不外,这两句话的成型,还要更晚出。清末民初歙县人汪律本(1867—1931),字鞠卣,号巨游,晚号旧游(一说“旧游”为其字),工诗词,兼擅绘事。汪氏在光绪年间随父亲汪宗沂游览黄山,从游诗作附于其父诗集《黄海前游集》;民国年间又携子再游黄山,所得诗作结集为《黄海后游集》。其侄儿汪采白,是新安画派著名画家,一生五游黄山,有《黄海卧游集》。
可以说,汪氏一家三代都对黄山情有独钟,与黄山结下了极深的情缘。在汪律本的《黄山杂记》和歙人许承尧的《歙事闲谭》中,都纪录了这么一件事:汪律本早年在黄山文殊院遇见一个峨眉僧人,自述云游十余年,中国名山十之八九都到过,对黄山最是叹为观止。其时汪氏见识不广,不相信僧人所言,就举出所知山名来诘责他,获得的回覆都是不如黄山。
汪氏问那五岳如何,僧人笑答:“高深则有之,殊未足语神奇。”他肯定西岳等名山有特异之处,认为在某方面可与黄山一拼,“而谓能全体凌驾,则无有也”。追念起以前僧人所言,汪氏不禁发出感伤:“余今亦倦游矣。
足迹西北限太行山脉,南至粤秀白云,东仅及远眺富士,不行谓远。然遇山水佳处,辄私忖曰:‘是何不能如吾黄山耶?昔人谓五岳归来不看山,余谓游过黄山不看岳。’善哉!善哉!峨眉僧未打诳语。”从以上纪录可以看出,汪氏所谓“昔人谓五岳归来不看山,余谓游过黄山不看岳”,并非无理由地狂夸乱赞,而是在亲耳听过不打诳语的出家人对黄山的评价,而且亲身游览四海名山之后才有感而发的。
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,这句话很是靠近“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”,故有人认为此广告金句的版权应归于汪氏。黄山三且慢。请大家注意前一句的“昔人谓”。
这说明“五岳归来不看山”并非汪氏原创,而是转述。究竟前人是谁呢?不知道。
或许是人民群众团体创作、口耳相传的一句俗语。在以前,我就是这么想的。
在所有谈到此金句的文章中,我没有看到有谁再进一步探究下去。在梁章钜编著的《楹联丛话全编》中,我有了新发现。在该书“楹联四话”中的“厅宇·酬赠”一节,纪录了清人桑调元的一副对联:杭州桑弢甫水部(疑为“工部”之误——引者注)调元遍游五岳而归,自题联于厅事云:“六经读彻方持笔,五岳归来不看山。
”天哪,下联竟然是:五岳归来不看山,五岳归来不看山,五岳归来不看山!桑调元(1695—1771),字伊佐,一字弢甫,自号独往生、五岳诗人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,钦赐进士,授工部屯田司主事,后引疾归田,历主九江濂溪、嘉兴鸳湖、滦源书院讲席,著有《五岳诗集》二十卷等。桑氏清正自守,曾弃官作五岳之游。这副对联,可谓作者治学、观游的履历之谈。
作为一名治学严谨的学者,一名亲身遍游五岳的游客,桑调元如果没有足够的底气,是断不敢写出这样的对联挂在自家门口的。在清代医家陆以湉(1802—1865)所撰《冷庐杂识》一书中,亦载有此联。
只不外,对联题写的地方是“书室”(书房),而非“厅事”(此应指桑氏私宅堂屋),“读彻”为“读罢”。但对联的作者和下联文字与梁氏所载完全一样。
看来,汪律本所谓的“昔人”,很有可能就是指桑调元。不外,对联有一种特此外种别叫集句联,就是把别人现成的句子照搬或稍作改动,重新组合而成。
因此,我们也可以怀疑,桑调元联中“五岳归来不看山”的原创或许尚有其人。继续查找,我没有发现更早的出处,所以不敢妄下断语。不外在桑调元之前,泛起过“六经”“五岳”对举的诗句。
如明人唐顺之《答朱刑部士南见寄》:“六经脚注吾焉敢,五岳行踪或可如。”明人倪元璐《远足》:“六经闲跳跃,五岳大遭逢。”这些诗句,和那句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的名言,有可能引发了桑氏撰联的灵感。如此说来,要论版权归属,在没有找到更早出处的情况下,我们不妨把“五岳归来不看山”归于桑调元,把与“游过黄山不看岳”极其相似的“黄山归来不看岳”算在汪律本头上。
至于厥后究竟是谁第一个说出“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”,那就有待更多发现了。自然,版权也应该有他一份。综上所述,“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”这句经典广告语,从萌芽、演化、定型、叫响履历了三四百年,期间多人到场了创作,作出了孝敬。
其创作者名单,至少应该列上桑调元、汪律本的名字;至于孝敬者,徐霞客、弘眉、闵麟嗣等人也不应被忘记。有人说这一金句是汪律本在徐霞客“登黄山,天下无山”的基础上“归纳引申”而成,似乎跳跃过大,抹杀了其他人的劳绩。#头条情感学院##泛文化写作营##对联#学诗习联曾老师,本名曾小云,网名白云乡黄叶村,致力于诗词、对联、辞赋等传统文化的研究、创作、普及与教育,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训练营主讲。
作品刊发于《诗刊》《中华诗词》《对联》等刊物,获中宣部、诗刊社、中华诗词学会、中国楹联学会等单元主办的赛事400余项,在西安古城墙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、中央电视台等景区、场馆宁静台刻挂展览100余件,曾到场国家级对联、诗词项目创作。
本文关键词:亚博2022最新首页登录,亚博全站APP登录官网,亚博yabo官网手机网页版
本文来源:亚博2022最新首页登录,亚博全站APP登录官网,亚博yabo官网手机网页版-www.shandonghuichuang.com